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每日新书】《孙子兵法》之九地之变,人情之理

孙武 品卷一族
2024-12-10

《孙子兵法》在【九地篇】中讲道:“用兵之法,有散地,有轻地,有争地,有交地,有衢地,有重地,有圮地,有围地,有死地。……九地之变,屈伸之利,人情之理,不可不察也……”

核心书摘

“九地篇”是《孙子兵法》中最长的一篇,也是最复杂的一篇,其中,孙武主要提到了九种特殊地形(散地,轻地,争地,交地,衢地,重地,圮地,围地,死地)的用兵之法。本篇的主要重心放在了士兵在这九种不同地区作战时的特定心理,以及将领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指挥方法。

在九地篇中提到九种地形分别代表不同的危机,但本篇告诉我们,危机并不都是坏的,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换一个角度看待危机,把坏的变成好的,把压力变为动力,如何化解危机才是我们当下要研究的主题。


关于作者

孙武,字长卿,春秋末期齐国乐安(今山东省北部)人 。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被誉为“百世兵家之师”“东方兵学的鼻祖”。

学什么

如何合理利用外部压力,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动力


上一回,我们讲了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员工,才能更好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这一回,我们跟大家聊一聊如何合理利用外部压力,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动力这个问题。


《孙子兵法》在【九地篇】中讲道:“用兵之法,有散地,有轻地,有争地,有交地,有衢地,有重地,有圮地,有围地,有死地。……九地之变,屈伸之利,人情之理,不可不察也……”

【九地篇】是《孙子兵法》中最长的一篇,也是最复杂的一篇,刚刚我读的是里面最核心的两句话。先说前半句:“用兵之法,有散地,有轻地,有争地,有交地,有衢地,有重地,有圮地,有围地,有死地。”这句里孙武主要讲了九种特殊地形(散地,轻地,争地,交地,衢地,重地,圮地,围地,死地)的用兵之法,也就是九种战略地形。我们以前还讲过【地形篇】中的六种地形(通形、挂形、支形、隘形、险形和远形),那【九地篇】和【地形篇】又有什么区别呢?

其实很简单,【地形篇】中的六种地形就是客观存在的六种自然地理环境,孙武也是从地形的广狭、险易、远近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的,相对来说比较单一,就指地形。而【九地篇】中讲的则是我方为了进攻敌方所做的九种独特的地理划分,主要重心放在了士兵在这九种不同地区作战时的特定心理,以及将领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指挥方法。相对于【地形篇】中只讲自然地理环境来说,【九地篇】涉及的问题更多了,也更复杂了。下面我们就分别详细讲一讲这九种战略地形。


我们先说第一种“散地”,孙武的解释是:“诸侯自战其地者,为散地。”什么意思呢,就是说诸侯在自己本国境内作战,就叫散地。这个“散”是散开、逃散的意思,那为什么在自己国家作战就会“散”呢?

很简单,就是因为“离家近”,士兵们之所以会逃跑,就是因为觉得有退路,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在后面等着呢,自己不能死,这样的念头一起来,就特别容易滋生逃跑的想法。曹操在注解这段话的时候也说:“士卒恋土,道近易散。”那么,既然士卒在本土作战容易军心涣散,那怎么办?那就尽量不要在本土作战,等出了国门再打,这就叫“散地则无战”。

我们再说第二种“轻地”,孙武说:“入人之地不深者,为轻地。”就是指进入别人的国土作战,但是还没有太深入,相当于刚到别人家门口。这个位置比较尴尬了,往前走是敌人的地盘,也不知道前面有什么危险等着自己,所以士兵们都提心吊胆;往后退呢,则是自己家的地盘,退回去就安全了。所以,这时候的士兵斗志也不是很强。

那该怎么办呢?孙武就说:“轻地则无止也。”就是说,刚刚进入敌境,如果没有遇到敌人,那就迅速推进,不要停留,赶紧断了士兵们回家的念头,否则你在“轻地”待的时间长了,士兵们说不定都跑回家“老婆孩子热炕头”了。另外,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打硬仗,因为军队在这个时候状态还没调整过来,士气并不是很高。你要是打硬仗,很容易放大士兵们畏战的情绪。所以,这个时候不要攻城,也不要走大路,先出疑兵迷惑敌人,再派精锐部队“拣软柿子捏”,到乡下劫掠一番。这样士兵们一看打了胜仗,士气就上来了。之后,队伍就好带了。

我们接着说第三种“争地”,孙武这样解释:“我得亦利,彼得亦利者,为争地。”其实就是“兵家必争之地”的意思,这块儿地方,我占了对我有利,你占了就对你有利。那什么样的地方可以称得上是“争地”呢?曹操就说:“可以少胜众,弱击强。”只要占了这个地方,我就可以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,这样的地方就可以称为“争地”了。

那问题就来了,如果对方先占据了“争地”,我们要怎么做呢?

孙武就说:“争地则无攻。”如果对方先占了争地,那咱们就不要硬去攻打。直接引兵而去,假装撤离,然后攻其必救之地,把对方从对他们有利的“争地”里引出来。对方出来了,我们再派精兵把这个地方占下来,这就叫“敌出必救,人欲我与,人弃我取”。

如果反过来,我们先占据了“争地”,敌人用上述办法对付我们怎么办?那就用精锐部队把守争地,再派轻骑兵追击对方,同时要一路追,一路设下埋伏,如果对方回头要跟我们打,我们就撤退,将其引到先前布置的伏兵处,一举歼灭。

当年李世民大破窦建德的“虎牢关之战”,就完美诠释了运用“争地”的方法。

隋朝末年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,在唐王朝建国前,其实还有好几个势力也都建过国。比如王世充在洛阳称帝,国号郑;窦建德在河北称帝,国号夏。但这两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都很短,先后被李世民灭掉了,而灭掉这两个国家的关键战役就是“虎牢关之战”。

公元620年7月,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,大军包围了王世充的都城洛阳。危急之下,王世充派人向窦建德求援。

窦建德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,亲率十万大军救援王世充。同时,窦建德给李世民写信,希望他能主动退兵,并把占领王世充的土地还给他。

面对窦建德的十万大军,李世民也很头疼,就召集众将领商议。绝大部分人都建议暂时退兵,避开窦建德的锋芒,将来再做打算。

但是如果撤军,眼看就要到手的洛阳城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打下来,而且到时候郑、夏两国兵马合到一处,对自己将更加不利。那怎么办呢?

这时候最能考验一个将领的判断力,李世民不愧是军事天才,他准确地把握到了破局的关键就在虎牢关。

这个虎牢关就是典型的“争地”,它位于洛阳城的东边,是洛阳城的门户和重要关隘。(相传周穆王曾经在这里关押猛虎,因此得名“虎牢关”。)这个虎牢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只要守住这里,可以说真的是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。

李世民将军队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继续围困洛阳,他自己则亲率3500骑兵昼夜兼程,直奔虎牢关,并赶在窦建德之前占据了虎牢关。入关第二天,李世民就率五百精兵出关,他先让秦叔宝和程咬金在后方布置埋伏,自己和尉迟敬德仅带少量骑兵就去窦建德的军营前“观察敌情”,这一举动激怒了窦建德,他派出数千骑兵追杀李世民,结果全被李世民引入埋伏圈一举歼灭了,这一次小胜重挫了窦建德军队的士气。

随后,李世民坚守虎牢关,以3500人的兵力拖了窦建德十万大军整整一个月。在这一个多月里,李世民派出大量斥候,查清了窦建德的粮道,并派出一千骑兵劫了窦建德的粮草辎重。粮草一失,窦建德这边的士气就更加低落了,别看是十万大军,但这支没有士气的大军,战斗力已经降到了极点。

于是,李世民瞅准窦建德军队急于决战的破绽,放出烟幕弹,说唐军没有草料了,要把马放出去吃草,骑兵没有马可用了。窦建德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,大军倾巢而出,想要抓住这个机会来一场大决战。结果窦建德领兵来到虎牢关前,李世民这边却高挂免战牌,坚守不出。

窦建德手下的士兵们从早上列阵出营,一直等到中午都不见唐军应战。这时已经是五月份了,天气炎热,到了中午太阳更毒,士兵们又渴又热,扛不住暴晒,便成群结队地去打水喝。窦建德一看,唐军不出战,就离开了前线跑到后方开会商量对策,这意味着前线大军几乎失去了指挥。

李世民瞅准这个时机,突然发起总攻,3500骑兵一举摧垮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,并且直接生擒了窦建德。然后押着窦建德到了洛阳城下,对着王世充喊话:“你的救兵来了!”王世充一看,直接崩溃了,干脆出城投降了。

于是,这场对“争地”的攻防战,直接让两个国家一起灭亡了。可见用好“争地”的重要性。

说完“争地”,我们再来看看第四种“交地”,孙武给出的解释是:“我可以往,彼可以来者,为交地。”这其实说的就是【地形篇】里的“通形”,意思是这个地方的道路四通八达,我能过来,敌人也能过来,谁也拦不住谁。遇到这种情况,孙武说:“交地则无绝。”这里的“绝”指的是断绝的意思,“无绝”就是不要断开的意思。但是,这个“无绝”并不是绝对的首尾相连,一点儿不分开,而是要让军队可以互相策应,别让敌人乘虚而入。毕竟在“交地”作战,四通八达、无险可守,那就只能靠自己了。

第五种是“衢地”,孙武说:“诸侯之地三属,先至而得天下众者,为衢地。”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这个地方是三国交界处,谁能先获得其他国家的支持,谁就能占据优势,所以叫“衢地则合交也”。我国浙江省有一个城市叫衢州市,位于浙、闽、赣、皖四省的交界处,是四省的边际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,素有“四省通衢、五路总头”之称。这个城市可以说是标准的“衢地”,所以,干脆以“衢”为名了。

第六种是“重地”,这个“重地”刚好与“轻地”相反,“轻地”是刚刚进入敌国境内,而“重地”则是深入敌国境内,用孙武的话来说,就是:“入人之地深,背城邑多者,为重地。”军队深入敌国境内,这种时候哪怕士兵想逃也没地方跑,毕竟在敌国境内,人生地不熟的,你往哪儿跑?既然逃跑很难,那就只能一心一意跟着大部队走了。

那将领带兵深入“重地”之后要怎么办呢?孙武说:“重地则掠。”这个“掠”就是掠夺的意思,你带兵深入敌境后就得抢掠,抢钱、抢粮、抢物资,这种情况我们在【作战篇】里也有讲到类似的问题,这就叫“因粮于敌”。你可以想象一下,如果你是将军,带兵深入敌国境内作战,越过了很多敌人的城池,这时候指望从国内给你运送补给根本不现实,所以你就得自力更生,“以战养战”,边打边抢,这样既能提高士兵作战的积极性,又能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,可谓一举两得。

我们再看第七种叫“圮地”,这个“圮地”我们先前也讲过,就是指山林、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地方,这种地方一般不能安营扎寨。毕竟地基不牢固,下面不是泥就是水,没法修筑防御工事。所以,孙武就说:“圮地则行”。遇到这种地方别停留,也别驻扎,赶紧走就对了。

接着,是第八种“围地”,这个“围地”并不是敌人把我们围起来了,而是指地形把我们围起来了。这种地形用杜牧的话说就叫“出入艰难”,如果你的军队被困在这种地形中,那敌人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击败你,只需要把你粮道一断,困都能把你困死。所以,这时候就要动脑子想办法,就叫“围地则谋”。

如果你被敌人困在围地,前有强敌,后有险阻,敌人又断了你的粮道,你该怎么破局?首先你要守住进入围地的关隘,不让敌人攻进来,同时显示出我们也不准备出去的决心。接着一次性做好数天的饭,这样之后都不用生火做饭了,敌人看不到炊烟就会觉得我们没粮了。我们再装出“毁乱寡弱”之形给他们看,什么是“毁乱寡弱”之形呢?孙武在【行军篇】里讲过:“杖而立者,饥也(士兵们倚靠着兵器才能站立,就是饥饿的表现);汲而先饮者,渴也(供水的士兵打上水来自己先喝,就是干渴的表现);夜呼者,恐也(士兵们夜间惊呼,这就是恐慌的表现);旌旗动者,乱也(旌旗摇动不止,就是队伍混乱的表现);吏怒者,倦也(军官易怒,就是全军疲倦的表现)……”这就是“毁乱寡弱”之形,只要把这些表现一样样展现给敌人,他们就会掉以轻心。在敌人以为我们快不行了,准备收取胜利果实的时候,我们就可以趁机鼓舞士气,一鼓作气冲出敌人包围,这就是孙武说的:“围地则谋”的意思了。

我们看最后一种,也就是第九种“死地”,这个“死地”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不是啥好地方,但我们应该都听过一个词叫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。所以,如果部队陷入“死地”,最应该做的不是求生,反而是求死。抱着必死的想法,杀一个够本,杀两个赚一个,这样才能死中求活。当然,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,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也仅仅是一种办法,至于能不能死中求活,就得看你的战术运用是否得当了,敌方作战信念强不强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还得看你有没有后手。我们先前讲过韩信“背水一战”的案例,韩信背水与赵王的军队作战,但他还另外分出2000人抄了赵军的后路,斩了赵军营地的军旗,这才动摇了赵军的军心,一战而胜。

我们再看项羽,也是两次在“死地”拼死决战,但是结果却完全不一样。一次巨鹿之战,破釜沉舟,九战九捷,大破秦军;另一次,被韩信设了一个十面埋伏的局,项羽也是拼死作战,结果却落个全军覆没,自刎乌江的结局。所以,“死地”要死战,同时也要看时机,讲方法的死战,蒙头硬干,那就叫“作死”了。

好了,我们刚刚给大家把【九地篇】所讲述的九种特殊地形的用兵之法做了详细阐述,其实回头看我们就能发现,兵法这种东西正着说,反着说其实都可以,兵书告诉你的永远只是一个概念,你得学会根据当前形势灵活运用。如果你学的是死兵法,那就叫纸上谈兵;如果能活学活用,那才能克敌制胜。其实我们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,读死书那就是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,读活书的那才叫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。


恭喜你和“今今乐道”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6941本书,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。

【编辑:贺子钰】

相关阅读:

《创新者的处方》|认识创新:如何建立新的消费群体?

《反脆弱》(加字萌版)|创业者如何做到越挫越勇?学会反脆弱。

《权力与影响力》|如何成功驾驭工作中的复杂局面?

《从行动开始》|如何科学的自我管理,提升行动的能力?

《改善》|日本的世界级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靠的是什么?

《病者生存》|那些“不健康”或“致命”的病毒,是如果延续人类生命的?

《警察》|怎样才能算是好警察?

上次推送内容:

【每日新书】《孙子兵法》之用兵之道,抚士贵诚

【健康社交】“相信”的力量

【企业那些事】B站终于等来了元宇宙

【健康书分享】《失传的营养学》10被严重低估的人体修复能力

【炳泽诗话】日行一善

本次推送:

【每日新书】《孙子兵法》之九地之变,人情之理

【家庭健康】这种婚姻中的女人活得更累

【健康书分享】《失传的营养学》11身体需要原料

【炳泽诗话】想起我的梦想

下次拟推送:

【每日新书】《孙子兵法》之若不亲抚,反为敌用

【教育健康】02帮助孩子发泄愤怒,这几种方法超有效!

【健康书分享】《失传的营养学》12营养素就是用来治病的

【炳泽诗话】修行

(语音、文字、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,老农整理)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品卷一族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